雖然農藥在農業增產、保質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人們心目中,"農藥"已經成了"污染"的代名詞,這有欠公允!
目前,一談到農藥,人們就自然地想到"污染"。"談農藥而色變"的現象,是一種對農藥的誤導所產生的誤解。高毒農藥是不允許在蔬菜上使用的,各種農藥在作物收獲之前,都有一段不允許施藥的間隔期,以避免收獲的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我國的綠色食品分AA級和A級兩檔。按規定使用,農藥殘留不超標的農產品即為A級綠色食品。
近30年來,生物農藥確實有了發展,但仍有商榷之處。首先,生物農藥的概念不清。農藥分類的核心是活性物。把植物農藥、抗生素等活性物為化學物質的農藥列入"生物農藥"中欠妥。生物農藥應該是以生物活體為活性物的農藥,如微生物活體農藥、天敵等。另外,不少文章稱"生物農藥源于生物,是安全、無公害的",這個論點是站不住腳的。中國有毒的植物就有1000余種之多,如煙草是著名的植物農藥,其活性成分煙草堿是劇毒的,魚藤酮的毒性也是很高的,而令美國發生恐慌的炭疽粉末,就是微生物制劑。作者認為任何一種農藥是否低毒,對環境是否安全,是經過嚴格的評價才能得到的結論,不能泛指。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1998年世界農藥銷售額約為320億美元,而生物農藥僅為3.5億美元,占1.l%。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物農藥目前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由于生物農藥的活性物是生物活體,其產品貯存條件苛刻,對溫度要求較嚴,藥效緩慢而且藥效受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難以穩定,更重要的是,其貨架壽命不長。
國外一位生物農藥專家說:今后20年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是不可能的。那么在更長一段時間內,生物農藥是否會取代化學農藥?這取決于它們各自的進一步發展和其產品在市場上的認可度,目前還看不到生物農藥將占主體的有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