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重點推廣項目 |
中棉所39 |
中棉所39(原名中抗雜4號)是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用P4×Rg3選育而成,2000年通過全國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該品種株型較緊湊,株高95厘米左右,葉片中等大小、深綠色,莖葉多絨毛,鈴卵圓形,單鈴重5.3克左右,衣分38.85%。一代雜交種,生育期131天左右,吐絮暢,抗枯萎病、耐黃萎病。纖維品質(zhì):2.5%跨長28.9毫米,麥克隆值3.8,比強度21.3厘牛/特克斯。
1997~1998年兩年參加黃河流域麥套棉品種區(qū)試驗,平均每667平方米產(chǎn)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別為235.1千克、91.8千克和87.3千克,分別比對照品種中棉所17號增產(chǎn)16.4%、15.9%和27.3%;1999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別為188.5千克、77.9千克和76.6千克,分別比對照品種中棉所17號增產(chǎn)13.4%、16.3%和19.1%。
栽培技術(shù)要點:
每667平方米種植密度2000~2500株;施足底肥,中期重施蕾花肥,后期根據(jù)長勢情況追施葉面肥;適當應用生長調(diào)節(jié)劑進行系統(tǒng)化調(diào),用量以少為宜;整枝及時徹底并摘去下部1~2果枝上的早蕾,防止爛鈴和早衰,8月20日前后及時摘除邊心;對棉鈴蟲具有一定的抗性,棉鈴蟲達到防治指標應及時防治。
適宜地區(qū):適宜黃河流域麥套棉區(qū)種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