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單農業讓人歡喜讓人憂 |
日期:2003-09-13 |
來源:《中國農業市場》 |
作者:盧盛玉 |
|
訂單農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越來越引起農村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的興趣,訂單農業的輻射面積也越來越大,這是個可喜的現象。目前,訂單農業已由單純的經濟作物擴展到多種糧經作物,區域范圍已經擴展到了所有農業縣(市),內部結構已由種植業擴展到養殖業和部分加工業,生產規模已由一家一戶向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的方向發展,并出現了較大額的合同訂單。廣大農民嘗到了訂單農業的甜頭。
但是,從近兩年發展訂單農業的實際情況看,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特別是被廣大農民深惡痛絕的"訂單農業陷阱",尤其要加以提防。"訂單陷阱"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名曰訂單,實為推銷商品"。某鎮種田大戶孫某去年春通過中間人與日本客商談妥了150畝的日本大蔥項目,條件是必須購買日方的蔥籽,一畝地需要支付蔥籽費50元,孫某僅購買蔥籽錢就花了7500元。可是秋天收獲時,卻找不到中間人了。而這種日本大蔥長得又細又長,本地人根本無人問津。孫某無奈,這些大蔥除了少部分賣出去外,剩下的只有四處送給親朋,自己蒙受了很大的損失。
--"言而無信,訂而不收"。某鎮幾十個農民與外地一中介機構簽訂了甜菜供銷合同。但到秋天收購時,收購方不是使勁壓級壓價,就是用白糖頂賬。沒辦法,農民們只有賣完甜菜又賣白糖。農民增產沒有增收,還搭工搭力,賠了不少。
--"合同草率,官司難打"。有的鄉鎮種田大戶尋求訂單心切,簽約時只要有人收,也不考察對方的能力、信用等,就匆忙簽約;有的訂單不規范,尤其是質量標準和等級標準等內容不明確,致使購銷過程中出現爭議,無法正常履行合同。這些做法的直接結果就是遭遇風險,因為目前農產品大多是買方市場,所謂"訂單"往往都附加一定條件,因簽合同時草率,官司也便也無從打起。
訂單農業的興起,強化了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也是農民增產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農民簽約心切,而有的鎮政府為趕時髦、搞政績,也大?quot;政績訂單"或"虛假訂單"。現在我們應該注意到,有些不法中間商正是利用村鎮干部和廣大農民渴望訂單的急切心理,進行欺詐活動。
訂單農業的興起標志著農業全面進入了市場競爭。訂單農業直接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那么,如何避免農民陷入訂單農業中的"陷阱",切實為農民撐起一頂"保護傘"呢?
首先,強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各級政府應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極取得力的措施,正確引導農民因地制宜,上一些符合市場的項目,并將其形成一定的規模,這是搞好訂單農業的基礎。
其次,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農業信息化,是發展訂單農業的重要條件。要積極培育各類農產品產銷結合的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發展訂單、促進農產品銷售、提供生產服務、建立健全市場營銷網絡的作用,使農民有充分的選擇空間。
第三,實現訂單農業的規范化、法制化。有些農民由于文化低、接觸面窄等因素,視野相對狹小。在這種情況下,各級政府應協調好農業、工商、稅務、科技及技術監督部門,加強農產品訂單合同的管理與監督,為農民從立項、簽合同到合同的最后履行依法進行,提供規范的服務,一旦引起合同糾紛,便可通過法律手段予以解決,避免農民蒙受損失。
最后,要切實轉變作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主要工作精力用在幫助農民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開拓市場上,加快職能轉變,深入基層,強化服務,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各級政府千萬不能為了搞政績而急于求成,去簽"虛假訂單",讓一些不法分子鉆了空子,最終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
|
|
|
|